校友活動
面對COVID-19淡定如常 北京校友王逸明:大自然教會我的事
▲目前居住於北京的輔大校友王逸明,2018年數學系畢業,於真善美聖前拋出學士帽,象徵畢業高飛。
【輔大公共事務室特約記者潘卉秋報導】
「選找需求關鍵,實現真實價值」王逸明LinkedIn上的簡介,短短一行字就能看出他在市場經濟中的精準洞察且保有初心的態度。
新冠疫情即將滿兩周年,世界卻依舊處在水深火熱中,不斷變種的病毒令人感到無所適從,全球經濟大受影響,目前就讀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碩士的王逸明特別有感,環境與經濟這兩大難題落在肩上,但他並不為此感到過度憂慮,地球繼續轉動,面對變化無常的周遭世事,持續專注在碩士論文上,越是動盪越要沉住氣,就像每一次上山,大自然教會他的事。
▲輔仁大學校友王逸明,數學系畢業,現居北京。
輔大青年校友王逸明目前居住於北京,2018年自數學系應用數學組畢業後申請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碩士,等了兵單半年多,只好延後一年入學,完成兵役後才前往北京,自2019年就讀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校訓「實事求是」,校內販售的文創雪糕。
時間回到2019年9月,當時世界還不知道即將發生嚴重巨變,他隻身離家前往北京,開始了第一次長期的異鄉生活。第一個學期結束,飛回台灣放寒假,過完農曆年新冠疫情就此爆發,開學後也只能待在家上網課,原以為過兩週就能回到校園,學校開放時間卻一延再延,一路推遲到第二學期結束。2020年6月底,他不願再次經歷如等兵單的空窗期,那段人生彷彿不是自己的,儘管冒著風險,王逸明毅然再次踏上中國大陸。
▲由於疫情仍不明朗,放假也無法回台灣,今年7月王逸明造訪山西省知名觀光景點「五臺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由於中國各地疫情規範都不同,人民大學校園也尚未開放,他先在上海隔離完,便動身前往海拔約4000公尺的青海藏區,參加人大登山社「自游人」科考隊在當地為期近一個月的駐點考察,探訪當地活佛,研究藏傳佛教對當地的環保教育、偏鄉教育等。王逸明表示,活佛是宗教性質的高知識份子,在網路普及化程度較低的區域,活佛便是居民的知識來源。與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又有宗教領袖給予穩健的心靈支柱,人們的日常既純樸又快樂。
▲王逸明(左一)2020年夏天加入中國人民大學公益科考隊,與登山社社員一同前往青海駐點考察。
本科數學系的王逸明擅長邏輯思考,出發前先分析過當地疫情,由於地廣人稀,病毒傳播力有限,染疫風險較低,因此即使疫情當前,他仍報名了這趟行程,不僅充實了原本無處可去的暑假,更在當地度過了與高山居民、與大自然親近的時光。本來就是戶外活動社團成員,即使從小在都市長大,青海的簡樸生活對他而言也不需要太多適應期。
▼中國人民大學公益科考隊隊員考察活佛對於當地居民的環境教育,從高處俯瞰黃河。
至於為什麼選擇到中國讀碩士?其實也都是緣分,每一個原因都像一個線索,牽引著他來到北京。就讀輔大期間,課業上主修數學系輔修經濟系,課外參加登山社、野營社,更同時身兼職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第九屆產學特派員任期四年,大學生活充實豐富,但忙碌並沒有限制住王逸明,他不僅在校活躍,更曾帶隊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參加暑期彩虹計畫,同行還有政治大學、東海大學等來自台灣的其他大學生,一起前往北京與人大學生交流。除此之外,熱心的王逸明還帶過四屆陸生學伴,在台灣在北京都有了陸生朋友,了解對岸更多之後,便萌生到北京讀碩士的念頭。
▲王逸明在北京生活雖然適應良好,但偶爾不免還是會想念家鄉味。
時間回到2021的現在,談起獨自在外的生活總有不好適應的部分,例如北方文化裡的公共澡堂,正是許多曾在北京讀書或交換的學長姊們最大的衝擊之一,即使冰天雪地仍要走到舍外的大澡堂才能洗澡,不過至少有價格實惠的學生食堂能飽餐一頓,而發展成熟的外賣、快遞系統也相當方便,即使被限制行動,沒有特殊理由不能離校,但校區內各種生活機能一應俱全,唯獨少了令王逸明心心念念的輔園蛋餅、哨子飯。
▲▼2019年末,北京冬天,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學生用積雪堆雪人(上)。
今年適逢輔大在台復校60週年,他也送上跨海祝福,慶賀母校生日快樂,感謝輔大提供了多元發展與探索的機會。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雖然與疫情幾乎重疊,但相信這段深刻的對岸求學歲月仍會在他心中留下難忘記憶,在幅員遼闊的大陸裡學習成長,看過大山大海,也見識到龐大市場的影響力,面對疫情,保持沉著冷靜,專心致志,那正是大自然教會王逸明的事。
▼王逸明(左下白衣)今年1月的登山行程,冬攀四川長穿畢(長坪溝穿越畢棚溝)